盖无情意云云,本然之体能发生至妙之用也。
心体就是性,就是成佛的内在根据。他的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的命题,表现了形上心性论的特点。

要尽性,则必须反身而诚,不可向外求索。《大学》所说的明明德,亲民,止于至善的所谓三纲领,就是这一思想的最早的系统表述。他们也都认识到,人从自然界产生之后,便处于同自然相对立的地位。他提倡一种内心观照的方法,以实现理性的自觉。[9] 智顗:《摩诃止观》卷五。
与儒家相对而又相辅相成的道家,提倡超伦理的自然人性论,彻底否定了上帝的存在,从而肯定了人的内在价值。无心之心就是与道为一的本体境界,它在有限中超越有限,在有待中达到无待。他们提出了价值观和真理观的关系问题,这也是理学家讨论的重要问题之一。
理学思潮就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的。张载的穷理尽性、变化气质。他的尊王之学,是为了推尊中国的礼乐制度,并不是推尊实际上的任何统治者,这就是他所说的微旨。他还利用《大学》中明明德于天下的思想,提出治心以治天下的学说,为理学思想的形成准备了条件。
这些内容不仅是理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而且在后来的演变中具有重要意义。方法论和宇宙论、人性论的关系极为密切,理学家的天人合一之学,主要靠他们的方法论来实现,因此,他们对此都很重视。

当时以社会改革家范仲淹为中心,团结了一批知识分子,为社会改革制造舆论,从经济、政治、教育、文学、史学、哲学等各方面掀起了一股改革思潮,为理学的形成扫清了道路,作[7]了直接准备。生民之命即来源于宇宙本体。张载是真正的理学家,也是理学形成阶段的第一个重要环节。文学家兼思想家的韩愈,作《原道》提倡儒家圣人之道,主要是针对佛、道思想的。
但在宇宙论、认识论等方面就不能说都是唯心主义的。又恨予不得生翱时,与翱上下其论也[3]。作为一次伟大的文学运动,它反对魏晋以来形成的追求对偶排比、靡丽浮华的形式主义文风,提倡自由抒发感情、注重描写现实的新文风。三 如果说,从唐朝后期开始的儒学运动,至宋初已掀起巨大的波澜,具有理学的初步规模,那么,到了北宋中期,理学思潮便汇成滔滔江河,终于取代佛教而成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。
北宋初由范仲淹、欧阳修等人提出的辩证法思想,这时得到进一步发展,无论是邵雍的一分为二、张载的一物两体,还是二程的物必有对,都有更丰富的内容,成为理学宇宙论的重要内容,并且同当时的整个社会改革思潮有密切联系。就理欲性情关系而言,他认为情感物而动,易流于邪僻,故必须以理节欲,以性导情。

他认为,喜怒哀乐未发之中和已发之和,是大德和至道的关系,自中而至于和,必先几动,几者动之微,当其几动之时,合于中则就之,不合则去之,才能顺性命之理。他提倡明体达用之学,以仁义礼乐为体,以举之天下国家为用。
在理学形成过程中,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说,但是它们又有共同特点,这就是它们都提倡儒家道德性命之学,广泛探讨现实人生的意义和价值,探讨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,逐渐发展为形而上学本体论的天人合一之学,并由此构成了时代的思想洪流,成为宋元明以后的主导思想。理学的出现,自然还有理论上的根源。视其体则归于无物,得其理则谓之圣人。所谓疑经,表面上是对儒家经典著作权的怀疑,实际上是对神化儒家权威的否定和批判,它不仅表现了尊重理性,反对思想束缚的精神,而且开创了学术研究中的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方法,这一点在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那里表现得更加明显。他们互相辩论,互相影响,著书立说,收徒讲学,思想异常活跃,掀起了理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,标志着理学的正式形成。首先是欧阳修在《易童子问》中大胆提出系辞、文言等非孔子所作。
[2]《四维论》,《柳河东集》卷三。[26]《宋元学案·安定学案》。
这一思想为后来所有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。第一,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宇宙本体论。
[11] 他们对汉唐儒者的章句注释之学已普遍感到不满,对渗透于这些注释中的天命神学、灾异迷信和象数推纳之类,进行批判和否定,从中迸发出理性主义的光辉。这同理学家的中和说已经很接近。
[21]《易兼三才赋》,《范文正公别集》卷三。[12]《廖氏文集序》,《欧阳文忠公全集》卷四十三。第三,理学家为了实现其道德理想,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,提出了一套认识和修养的方法。[20] 宋初理学兴起之时,元气论或阴阳二气论,是他们建立宇宙论的主要依据。
他的太虚即气的学说以及万物产生于太虚而又回到太虚的学说,肯定了物质的永恒性。他们各出新意以解经,蘄以矫学究专己守残之陋[9]。
范仲淹提出乾坤二仪即阴阳二气是世界万物的根源,乾阳刚健纯粹之气,是造化之真宰,是造物者。但人是一个主体存在,从生理、心理方面说,人是有情感等意识活动的,是有血有肉的感性存在。
这一点虽然吸收、融合了佛教心性学说,但却有本质区别。此外,理学家所谓王霸义利之学,虽然董仲舒等人早已提出过,但只有这时才真正成为重要问题。
为了统一起见,本书中作与做不加区分,统一用作。作为一次思想批判运动,它的口号则是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。换言之,也就是为了提高社会道德的价值。他提出道无常名,所以尊于万物[23]的著名思想,强调对于具体事物和人事的研究,人事修则与天地鬼神合矣[24]。
在土地买卖自由发展的情况下,一方面是土地的高度集中,另一方面却是农业和工商业经济得到高度发展,科学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。他在《西铭》中提出的天地之帅吾其性,天地之塞吾其体,就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具体论证。
张载在宇宙论上是唯物主义者,但在人性论上却是道德本体论的,他的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,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学说,成为理学的重要范畴和命题。这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解放运动,表现了对儒家经典的批判性解释和发展,并由此产生了疑经思想。
他建立了以气为本体的宇宙论,批判了佛道以空无为世界本原的唯心论,在理学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。作为宋代理学的倡导者,范仲淹提出天人会同[21]的命题。